看住愕然的院事,李肆笑道:“没错,朕是要出兵江南,但这兵就是银钱,就是你们。对付的也不是满清官兵,而是江南豪绅。”
江南是个怪物,让李肆非常忌惮的怪物,这忌惮要分三个方面。
首先,江南人口众多,1820年时,江苏和浙江的人口综合就已达近六千万,此时虽是百年前,却怎么也有三千万以上,几乎赶上英华一国的人口。
其次,江南文盛。因为积淀深,江南的教育成本非常低,识字率恐怕还要高过此时的英华,绍兴师爷满天下就是一桩侧面之证。但识字率之上的思想,就全被理儒掌控着。江南读书人在明清的地位自不必说,特别是明时,能有什么能量,后人有目共睹。
第三点就是江南的经济,江南经济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核心,自成一个经济圈。消费和生产都有自己的特点,由此也培育出了自己的工商阶层,再加上攀附权柄而生的盐商等势力,这个阶层的财力非常恐怖,运转也有自己的根骨。
综合这三方面来看,英华要收江南,最大的麻烦不在能不能收得下,而是收了根本就无法消化。这就像两家公司合并,面上虽是英华得了江南,可这么多人口,这么多读书人,这么庞大的资本,维系和运转跟英华现今体制完全不同。到时江南读书人从朝堂,江南资本从经济,江南人从民心舆论,三面吞噬,英华现今的体制还能维持得住?
李肆若是效仿朱元璋,经济上迁移江南富豪,思想上钳制江南读书人,倒是能完成形式上的融合。可这些举措却跟英华体制不容,江南已是英华治下,要对江南能这么干,那么对两广福建也能这么干,到时他李肆这一国,可就要退步到前明,同时又要为推行这些政策,不得不重新提升他皇权的威严,以便有足够的力度将行动贯彻下去。
这等于是他多年努力化为泡影,落到最后,到底是谁吞并了谁?
那是不是说江南就不可能入英华一国呢?
英华当然是要拿江南的,但必须要经一番调理,而且也必须是趁着江南还并非自己国土时,可以丢开诸多顾忌,从思想、经济和民心上瓦解江南。
李肆这话引得西院众人皱眉深思,以他们这些工商为兵,整治江南,这意味着……“陛下是要……殖民江南!?”
有交趾、广南乃至吕宋这些前例在,众人顿时醒悟。
李肆点头,也只有殖民江南,先从经济上彻底打垮江南本地工商,变其为英华资本的下家,才能铺好消化江南的大道。
众人相互对视,兴奋再也掩饰不住,个个都面红耳赤。殖民江南啊,有皇帝撑腰,江南那些盐商、丝商、粮商,个个身家百万,英华工商趴在他们身上吸血,那能挣得多大的利!?
陈万策开口道:“这是一桩大工程,哪些势力太大,把控太深,咱们手伸不进去,必须要彻底清除掉。哪些势力有机可乘,能为咱们所用,这都需要仔细计较。招你们来,就是因为你们的原料和商货和江南关联很紧,对江南工商也该有很深了解,可以在这些事上帮着朝廷参谋。”
对工商来说,还有什么事比这更美好?朝廷帮你打击竞争对手,帮你控制商货下线,把对方打趴下,就是帮朝廷打趴国敌,大利名正言顺地能到你手上。
“两淮盐商,必须第一个解决掉!”
“苏松棉丝,不能让他们再织造,就只让他们给咱们供应棉花生丝!”
“不能小视江南粮商,他们手里可握着三千万江南人口的粮米通路,把他们吃掉,江南资本就要去掉一小半!”
资本家们“群情激愤”,竞争对手也好,合作伙伴也好,谁在江南挡着他们财路,吃掉他们利益,谁就是敌人!
薛雪和陈万策对视一眼,同时微笑,都心说陛下这支兵马,战力可是足足的。
梁博俦还未完全昏头,他出声道:“可咱们怎么动手?清廷对江南格外重视,咱们要用银钱在江南起烽烟,清廷该不会坐视吧。”
这是当然了,不仅不会坐视,更可能请君入瓮,反吞一口。
薛雪道:“朝廷是作什么的?当然会帮你们解决这个问题。眼下清廷收紧边防,正是好借口,也是好机会。”
李肆笑道:“兵马也非你们一路,且看朕吓住那雍正。”
(未完待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