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6节(1 / 2)

胤礽安静的听到这里,终于弄明白了太子妃的意思。历史因为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变化,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,尤其是这些名人大家。他们有了不一样的美好生活后,估计就不会在写出原来历史上的那些孤寂哀伤的诗词。

“这是一个好事儿。他们生活好了,估计就可以写出很多欢快明丽的诗词来,反正人的天赋才华不会随世事变化而改变。况且,当前已经出来了很多新兴艺术类别,比如摄影。还有新兴的文体,比如白话童话故事。我们会有新的文学成就留给后人。”

作者有话要说:  朱柔则。我很喜欢的一个女诗人,可是她的名字却因为被用做抢姐姐夫婿的小三而出名。可能,估计大诗人也不会在乎。悲乎!

存了存稿箱。却忘了点时间。还好看了一眼。 哭晕。第二次的这个月了。 再哭一声我今天的更新小红花。啊啊啊啊啊

第162章 飞机

太子妃正在把玩太子殿下散开的头发, 一会儿在自己手上绕成大小圈儿, 一会儿绕成团。此刻听到他语气里头自然流露出来的那份, 对于这个世界文学艺术发展的满满期待和浓浓希望,心里对于自己弄诗社的不满之情好像瞬间都飞没了, 变得踌躇满志、斗志昂扬。

“太子殿下,我们的诗社取个什么名儿比较好?”

太子殿下微微蹙眉, 他对于取名儿的事儿真的不擅长。可是他顶着太子妃期盼的小眼神儿,又说不出来拒绝的话。

“太子妃, 诗社里头, 琴棋书画, 诗词歌赋都有?”

太子妃点头,“嗯。虽然叫诗社,但是所有的文化类型都包括。”文人当然是君子六艺都要精通。哪怕汉家女子不通骑射, 也都必须做到琴棋书画懂一些, 吹拉弹唱会一些。当然,人的精力时间有限,主要钻研一个方面即可。

反应过来的太子殿下了然, “孤也不知道怎么取名字合适,或者是取个什么类型的名字。孤和太子妃大致的说一说, 孤对当前文化的传承发展的一些个人看法,给太子妃做个参考,或许你听完后,就有了取名的方向。”

“嗯,你说。”太子妃兴致勃勃, 你说什么我都喜欢听。

发现太子妃这么感兴趣,太子殿下也就不再犹豫,把他这些年学习传统文化的体会感悟总结一下,再结合着后世文化发展方向,娓娓道来。

“我们目前所处的这个朝代,会是华夏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,传统文学会在这个时期走向一个中兴,然后慢慢终结,近代文学随之渐渐兴起。”

“又因为我们是个多民族国家,随着民族政策的不断开放、融合,大清国的各项文学艺术,都将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方向,纵向来说更是兼容历代文学的特色,各种文体自由繁茂。”

“在这个集历代、各国、各民族文学发展之大成的时代,当前文人、艺人的学术风格自然是要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。”

停顿一下,他瞅着太子妃两眼亮晶晶的发光,正听得津津有味,忍不住微微笑了出来。

“在文学特色上,朝野上下都是大胆的容纳各个民族的文化,就比如满人入关以后,兼容满汉两家文化之长,以容若大人为首的新满人诗词派,和东北关外天天唱诵的传统满人史诗就已经是大有不同。”

太子妃立刻点着小脑袋附和,民族融合带来了文化融合,这是必然的。

“在音乐风格上,比如目前的宫廷音乐方面,除了历朝历代流传下来的典制性雅乐丹陛大乐、中和韶乐以外,我们的宴席乐曲就有清乐队舞乐、蒙古乐、回部乐、甚至是安南乐、缅甸乐等等。演奏各民族乐曲时使用的乐器都不相同、风格当然也是各异。”

太子妃想到朝野之中,不分满汉蒙,人人都会耍耍八角鼓,弹弹琴、铮,或者随口就可以吼几嗓子各民族的民歌民谣的情况,当下又是点头。

“书画方面当然也是这样的情况。融合各民族的风土人情特色,广泛吸收各家精华,结合大清国人们生活现状,创造出新型的书画模式或者意境表达方法。”

太子妃眨巴一下眼睛,“所以,···”

察觉到她眼里的小调皮,太子殿下伸手轻轻的捏了捏她的脸颊。

“所以,这都是好的一面。还有另外不怎么好的一面,我们必须要有个清醒的认识。”

太子妃闻言,嘻嘻笑着,把他的手抓在手里把玩。竖着耳朵听太子殿下用他那个变声期的奇怪调子继续讲解:“太子妃,我们就先以诗词为例。”

“几千年来,伤春悲秋的文学传统衍生出来的沉淀物,早已失去了它特定的指意,变成了一种普泛性的公共情感。从大词人李商隐、李煜、易安居士、···再到我们的容若大人,他们都已经达到了这类诗词创作的巅峰水平。”

“尤其是女子诗词方面,一般都是拘泥于蝴蝶、花园、珠帘这些前人诗歌中吟诵烂了的意象,即使有人用这些景色填词填的再好,语言清丽、意境唯美,要突破前人的成就也几乎没有可能。”

太子妃安静的听到这里,小眉头也不知不觉中微微蹙起,太子殿下刚刚提到的,真的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,也是一个天下文人都必须正视的问题。她们作为后人,必须有自己的创新,而不是专拾前人牙慧,洋洋得意的做一些陈词滥调糊弄自己。

而以她的骄傲,她当然更不愿意带着一帮女子,天天写那些无端寻愁觅恨、伤春悲秋的扑蝴蝶、荡秋千、赏芙蓉等等酸词艳曲;或者弹着商女不知亡国恨的靡靡之音。

胤礽眼见太子妃也有了体悟,就继续分析给她听,“由秦汉到隋唐,在由唐五代至现在,华夏的诗词歌赋经过这几千年的发展,基本形成了一个完整严密的体系。”

“也就是说,固定的句法、音律、其他情境表现手段等等定型化的表达方式,以及它们所对应的情感现象之间,已经建立起了一种密不可分的联系。”

太子殿下心里对自己这些年学的那些诗词稍稍一琢磨,就可以发现,春风、秋风、垂柳、明月、孤雁、小桃这些诗词里面经常出现的景物,几乎都有固定的情感对应着。

比如,很多人一写雪花就用谢道韫先生的柳絮做比喻,而不是尝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诉说。

古华夏流传下来的宋词中,像欧阳修先生、苏轼先生这样,不用旧事典故而纯用白描的诗词并不多见。

这对于华夏的文化发展来说,并不是一件好事儿。继承传统当然是一件好事儿,但是一味的继承传统,却丝毫没有自己的独立创作,或者说没有胆量进行开创文学流派,这可以说是一种文化自杀行为。

伸手轻轻的按按她眉宇间的褶皱,太子殿下轻声的总结道:“太子妃,我们目前处在一个传统文化中兴的阶段,现状如此,发扬传统文化,或者发展海派文化的事儿就急不得,只能是慢慢来。”

时下的文人士族都以自己的文化底蕴为傲,守着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,连创新都不做,当然更是视其他国家为无知野蛮的蛮夷番邦。

所以胤礽对于人们这种莫名的满足、骄傲并不看好,在他看来,这简直就是思想上的闭关锁国。

人有国家国籍的不同,文化知识却是没有国界划分。国家有大小,但文化知识却没有高低之分。能活在这个太平年代,安心的学习各国文化,本应该是一件非常庆幸的事儿。

自己知识丰富,底气足,一举手一投足就会自然流露出来内心的自信沉着,那才是真正的骄傲。眼高手低的看不起别人,只能显示自己的无知和傲慢。

胤礽活了这么多年头,不管是前世还是今生,都是每日苦学不断。可他越是学习,就越是发现自己的渺小,自己时间上和精力上的不足。

满腹经纶,学贯中西的太子妃对于这个现状当然也有充分的认识。

就连新式学院里头的学子们都是一副天-朝上邦的高姿态。虽然他们为了海外贸易中的实际运用,都兴致勃勃的学习外语言等等,却也都不大看得起西方人,看不起他们叽叽咕咕的文化,更何况是那些年龄大的人。

想到这些他们暂时无能为力的事儿,一时间两个人都是沉默。

片刻后,胤礽收拾好心情,接着说道:“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,我们尽自己的努力,让大清国在全世界的近代文化进程中不落后就是。”

“好,听你的。”太子妃满脸柔情,反正你要做什么自己都陪着就是。

可是太子殿下说到这里却有一点儿卡壳,他刚刚选了诗词为例真的是太过冲动,太过随意。

“如何作诗作词这方面太子妃非常精通,孤只说说自己的个人观点,太子妃随意听听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