卫逊紧接着将沈皎请进屋门,后面的卫澄和卫淳也跟了进来,待几人坐下后,卫逊没有任何啰嗦,直接开门见山道:“前日我收到了宣远的来信。”
她没有想到卫逊如此直接,并拿卫赜开头,卫赜字宣远,沈皎挑眉道:“好长时间和赜表哥没有见面了,不过听说赜表哥在任安郡又创下了不少斐然的政绩,还未恭喜赜表哥和卫老。”
“宣远来信中,特意提及了自己的政绩多半都是依托于郡主的身上,若无郡主提及的井灌之术,他也不可能取得如今的政绩,此事当真是多谢郡主了。”卫赜想起自己长孙的政绩,内心很是欣慰,这才外放多长时间,就立下了不少的政绩,待到任期一满,考评定然为上上等,到时候调回京一段时间也是有可能的,介时这和元嘉郡主的婚事才有更大的可能。
“我不过是一提,是赜表哥自己肯下功夫,将南方的工匠请回来,制作这水车,才有了如今的政绩,我当不得这谢的。”沈皎笑着道,她真的很佩服卫赜这一点,为了一句可能,便能花时间和钱财大老远的请回南方的工匠,带头钻研起这井灌之术,这份心性和能力真的是少有人能极,这也是她佩服和喜欢卫赜的地方。
“郡主过谦了,若非有郡主的提议,宣远便是再肯下功夫,也没地方下不是?”卫赜摆摆手道:“这是郡主和宣远共同的功绩,宣远也在奏本中为郡主请功,不贪他人之功,也是卫家的家训。”
“此次宣远来信中不只是说了这个问题,对于前几日陛下提及的筹办学堂一事,宣远也给出了建议,原本我心中还有顾虑,但是宣远的这一纸书信却是让我下定了决心。”卫逊在这一点上给出了坚定的答复:“只要是开科取士的国策不便,卫家的子弟就不会比不上旁人,若是比不上,也是卫家自己的事情,与人无忧。”
既然是开科取士,那么所有人便用的都是一张试卷,一道试题,卫家的子弟这个时候比不上旁人,只能是卫家自己有问题,难道还能怨旁人比自己优秀不成?
沈皎能够感觉到,说这句话的时候卫逊身上的魄力。她觉得这也是卫逊比颜思高明的地方,卫逊有魄力,根本用不到她劝说,而颜思却是在她再三的说服下,胁迫激将,恩威并施这些方法都用过了,颜思才做出了决定,而卫赜却是不同,仅凭不在京中的卫赜的一直书信便能结合京中的局势想通,做下决定,这样的魄力在颜思身上还欠缺一些。这想必也是卫逊能够压住颜思的原因了。
在能力相当的时候,就看谁的眼光准确,有魄力了。
第一个问题妥善地解决了,接下来就是农工二事的事情和,和颜思的反应却是不同的。
“郡主可能不清楚,卫家的祖辈最一开始也是因为改革农事被当时的朝廷赏识的,如此才有了今日卫家,卫家的子弟永远不会忘记卫家是如何起家的。这些年来,卫家也有不少子弟致力于农工二事的,卫家也从不阻拦。”
“卫家出过阁臣,但是能工巧匠,出过农事大家,卫家从未忘本,郡主提倡农工二事,卫家也不会阻拦,郡主尽可放心。”卫逊承诺道。
一旁的沈皎倒是没有想到,卫家和农工二事还有这般渊源,怨不得天和帝在和她说起这是的时候,只是点出她的最大阻碍在于颜家,当时并未提出卫家在此事上她会遇到的麻烦,当时她还觉得疑惑,如今看来,天和帝应该是早就知道卫家祖上的这段渊源,如此看来,天和帝对于世家的把握和掌控远比她估计的还要多。
“既然卫老如此说,重光也就只有感谢了。”沈皎知道,卫家对于此事上的决定,也绝非仅仅是因为卫逊所说的卫家的起源和祖训的关系,更多的是卫家和颜家只注重于科举仕途一样,卫家所涉猎的方面多且杂。
卫家不仅是在仕途上,在文学上有着极大的成就,出了不知多少名士,得了“文章天下”的名声,更重要的是卫家也出过农事上的大家,也出过很多的能工巧匠,卫家的子弟学业上很杂,但是在很多行业卫家都出过不少的大家,让人称道。这些,远不是颜家能够比得上的。
之前,也有不少人说过卫家的人不务正业,但是卫家子弟依旧是我行我素,并未被这些谣言所影响。如今在这种大型的国策变更中,卫家依旧能够有底气去随着历史的步伐变更,便是因为对家中子弟的远见,这一点上,不说是颜家,便是她有着后世眼光的人,都不一定能够做出这样的远见。
卫家,是一个值得人敬佩的家族。
第309章 教训
紫宸宫
“如今建立学堂的事情能够成功, 你当居首功。”天和帝喝着刚呈上来的茶, 对着沈皎赞许道。
“算不上是我的功劳。”沈皎摇摇头道:“若不是皇舅舅大权在握, 令这些世家顾虑再三, 我便是有再好的口才, 也不可能说动这些人分毫。”世家的这些个掌权者, 特别是颜家的颜思,哪个不是在权力的漩涡中翻滚多年的,哪里会被这些言语所左右, 便是她真的能够舌战群雄, 那这些群雄也是顾虑她背后的势力罢了。
天和帝听后摇头道:“若不是你将这些利弊和这些人说得如此清楚,这些人恐怕到现在也还在观望之中, 摇摆不定, 这些人能够这么快的同意, 让学堂的事情变得如此顺利,你确实是功不可没,可居首功。”
“既然皇舅舅都这么夸赞元嘉了,元嘉厚着脸皮便愧受了。”沈皎俏皮地笑着, 随后朝着天和帝打趣道:“不知元嘉如此能干,皇舅舅有没有什么奖励?”
“当然有。”天和帝摆手大方地道:“朕私库里的东西随你挑, 想要什么尽管拿。”
“皇舅舅平日里赏赐我的已经足够多,我已然用不过来。”沈皎摇头道:“我是想要问皇舅舅要几个农事上的好手,土芋的种植上出现了麻烦, 所以我想要请皇舅舅给我几个好手,好过去看看, 一起筹划。”
“哦?”天和帝问道:“出了什么麻烦?”说完后,天和帝不禁皱起了眉,对于他来说,土芋的种植可是大事,土芋关乎着百姓的吃饭问题,凡事关乎百姓的事情,都不容小觑。
“是我之前没有考虑到的问题。”沈皎说到这苦笑道:“我没有想到气候的问题,我大齐的气候和土芋的原产地的气候不一样,导致土芋在这里生长的并不好,此事是我没有考虑周全。”
她本以为自己寻来了良种,寻来了土芋,这土芋变会向前世的那些穿越的小说中所说的那样,亩产千斤,成为百姓主食一般的存在,但是她在此事上真的是太过天真了,现在的土芋的品种并不适合在大齐的土地上生长,种子适应不了现在的气候,她现在庆幸的是,幸亏当初她没有自大到先开展大面积的适种,不然就苦了百姓了。
看到外甥女自责的样子,天和帝安抚道:“你从小金尊玉贵,又没有接触过农事,不知道种子的问题,考虑不周全也是正常的,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,以后记住这个教训就是了,不用自责。”
“土芋上的问题,朕会派人过去,你不用担心。”天和帝温和地道:“我大齐能人甚多,相信不成问题。”
随后天和帝继续对着沈皎教育道:“农事上的事情本来就急不得,这是一个长久的过程,做事需得静得下心,方能成事。”
“皇舅舅教训的是,最近是元嘉心急了,日后定当戒骄戒躁,谨记教训,绝不再犯。”沈皎起身行礼受教道。天和帝说得对,最近是她的路走得太顺了,便有些心急,若是如此下去,恐怕会急功近利,土芋的事情算是给她敲了个警钟。
天和帝看着外甥女听进去了,温和地勉励道:“你最近做得的很好,以后记得教训就好了。”
随后笑着道:“不过事情一码归一码,学堂的事情和土芋的事情不可一起论,你在筹建学堂的事情上立了功,自是该奖赏的,朕还是原来的话,私库中的东西随便你挑,你要是再推脱,可就是跟皇舅舅见外了。”
“那元嘉谢皇舅舅恩典了。”沈皎起身对着天和帝笑着打趣道:“若是元嘉挑着什么皇舅舅心爱的物件,皇舅舅可不要心疼。”
“既然说了随你挑,朕就不会心疼,你看中什么只管挑。”天和帝大方道。
正在这时,胡喜进来通禀道:“陛下,北方的战报传了回来,熙和军大捷啊。”
“快呈上来。”天和帝听后大喜,赶紧道。
“真是大捷啊。”天和帝看完后,大喜地将手中的捷报递给了旁边的沈皎道:“你看看,谢晴带领熙和军活捉胡国的三王子和一干将领,如今正将这些人押解回京。”
“确实是如此,阿晴这次活捉的这位胡国三王子据说是胡国的主战派,胡国的王上并不强势,胡国的国政多由这位三王子和其母家把持,这次阿晴将这位三王子一干人等活捉,胡国的主站一派可谓是消失殆尽。”
“剩下的胡国的王上软弱无能,便不足为虑了。”沈皎对着天和帝恭喜道:“恭喜皇舅舅,我大齐北方可一时无忧了,大齐的又一大患可以杰出,北方的百姓可安享太平了。”有了太平的日子,才是发展国力的基础,若是连年征战,百姓连好日子都没有,哪里还会想着上学堂,想着去钻研农工,想着去发明改进,如此下去的话,社会还怎么发展。所以,每个人都要感谢军人,是他们给了我们安全的港湾。这个世上,没有人可以瞧不起保家卫国的军人。
“你说得不错,北方的胡国经此大捷,已然不足为虑,我大齐的北方可以太平不少时日了。”天和帝说完后感慨道:“谢晴之能不输谢家男儿,熙和军也不输男儿!”
“有了皇舅舅的这句话,对于阿晴和熙和军的女孩来说,比任何的赏赐都值得他们感激!”对于熙和军的很多女孩来说,能够凭借军功得到天和帝的认同,得到天下人的认同,这比任何事情都重要。
她相信,随着谢晴等人军功的积累,女子的地位便会得到更多的改善,女子的出路也会更多,她的期待也算是达到了。日后,她要是想要从其他的方面加强女子的地位,为女子开设学堂,甚至是让女子参加科举,都可以更加顺利,这些都是熙和军的女子用鲜血和生命为天下女子换来的地位和尊重。
时间过得很快,转眼间,便是两个春秋。